少年纵身一跃,向着飞驰而来的网球挥动球拍。“咻”的一声,球快速越过球网,飞往数米之外的另一边。也许是由于持续用力,他那只握着球拍的手掌有些发白。
年12月30日下午,王发照常和队友们一起训练。
王发是野象俱乐部的成员之一,今年14岁,来自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芒回村。8月底,在亚瑟士青少年网球巡回赛广州站,佤族少年王发拿到U14组男单冠*。这是一项崭新的赛事,每站的冠*积分只有分,在中国青少年网球系列赛的序列中排位靠后。
然而,因为一张照片,王发火了。照片里,身高超过cm的王发穿着一件蓝色T恤,他背着一个颇具民族特色的竹编背篓,里面放着两只网球拍,黝黑的脸上绽出爽朗的笑容,一双眼睛大而亮。
竹编背篓,是云南常见的生产生活工具,背着背篓打网球的农家少年形象吸引了诸多视线。这个云南边境村寨里的孩子,成为了人们口中的“背篓少年”。
实际上,命运是在年开始改变的。因为那枚不起眼的绿色小球,王发走出了那座位于边境的大山,看到了无边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成了全村最令人羡慕的孩子。但于他而言,一切才刚刚开始。
年12月31日,王发正在进行队内比赛。新京报记者汪畅摄
“背篓少年”
天还蒙蒙亮着,王发和队员们就起了床。在上海鹏迈体育中心,十来个少年穿着冬衣绕圈慢跑。热身结束,他们便拿起了球拍,不断朝网上挥舞起来。
年12月下旬,野象俱乐部来到上海的场地进行网球训练。不少队员们刚刚得过新冠,抗原转阴了三四天,总教练张晓洪没给他们布置太重的任务,任他们拿着球拍“带玩带训练”。
少男少女们两两组队,分散站在偌大的训练场上。他们个头差不多高,身形差不多瘦,一样黝黑的脸上挂着淳朴的表情。有时,他们嘴里突然冒出几句佤族家乡话,一旁的教练也听不太懂。他们都是张晓洪一一挑选来的少数民族选手,如果不仔细去看,根本看不出来谁是“背篓少年”王发。
年12月31日,队内比赛结束后,王发(左)和队友击掌,然后走向训练场边。新京报记者汪畅摄
其实,王发的走红就是个“意外”。
在此之前,他一直都有自己的网球包,背篓从未出现在野象俱乐部的训练场里。比赛当天,总教练张晓洪陪着王发一同参加比赛,汽车后备厢放着朋友送来的茶具和背篓。王发见了觉得“好玩”,以前在家时,他也总能见到这样的竹编背篓。于是王发把网球拍放了进去,背到了场上。
王发并不知道自己被拍了下来。在广州夺冠当天,他照例找到张晓洪报喜,为了奖励,张晓洪领着队员们一起吃了一顿海鲜,次日便奔赴河北廊坊的训练基地,回归了正常的训练日程。
只是照片和“背篓少年”的称号,顺着网线走进了千家万户。
比赛结束后的一周,王发和队友们照常训练,直到每周一次使用手机的机会到来,孩子们才望着手机里的短视频惊呼,“王发你火了!你是网红了。”“网红”从此被盯上了,在每周的队内比赛中,队友们个个都铆足了劲想和王发比拼,以赢了王发为荣。
年10月,张晓洪回云南挑选新的网球队员,王发随他一同回到云南家乡。村里人早已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了王发获奖的消息,当地领导和媒体也早已在芒回村等候。
张晓洪还记得,为了招待客人们,王发的母亲将家里唯一的一只猪杀了,还提前去镇上买了很多菜。14岁的王发则学会了配合媒体,此时的他已经接受过几次采访,这一次回到家里,他套上佤族的传统服饰,再次背起背篓和网球,用流利的普通话讲述着自己是如何走出这座大山,与网球结缘。
大山里的孩子
王发火了之后,传闻变得多了起来。
张晓洪记得,有报道提到过他和王发的相遇。年,张晓洪在云南迪庆州自驾游时,和村里一个小孩一起爬山。爬了一个多小时之后,他发现自己手机没电了,便让小孩跑回家去拿充电宝。二十分钟左右,小孩便拿着充电宝出现了。“我走一趟要一个多小时,他来回只要二十分钟,这个体能如果来练网球,那真是太好了。”
实际上,这个小孩并非王发。但事情是真的,也正是那时起,张晓洪有了招收山区免费生打网球的想法。年近半百的张晓洪决定投身公益,年他自驾途经丽江时,曾前往华坪女子高中参观,被张桂梅的事迹震撼,“要让山区的孩子通过体育脱贫。”年,张晓洪在昆明组建起野象网球俱乐部,通过收自费生获利,然后将钱投入到免费生的培育中去。
张晓洪在大山里的村寨中四处走访,可村民们都不知道什么是网球。也许是看到他的身形高大,穿着一身运动服,明显是外来人,他们还有人直接问张晓洪,“你是不是来倒卖器官的?”经历了数次碰壁之后,张晓洪得到了临沧市文体局时任副局长丁相洋的帮助,成功在沧源县寻觅到了10名佤族少年。
这其中就有王发。那是年,王发8岁。当时他正在沧源县勐董镇下辖的村级小学——芒回小学上课,突然被老师叫到一位又高又壮的陌生人面前,这个人就是张晓洪。
按照张晓洪的要求,王发进行了折返跑、扔球之类的活动,他穿着凉鞋,短跑冲刺却跑得飞快,连一口大气都没喘。一番测试之后,几个项目都得了优秀。张晓洪简单看了王发的体型,瘦,跟腱又长,便决定收下他。
野象俱乐部门口张贴了很多王发的照片。新京报记者汪畅摄
彼时,王发家仍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里的房子是在*府补贴下盖起来的。他从没离开过这座大山,除了学校,家里的六亩地就是王发最常去的地方。他的父亲外出打工了,王发是家里唯一的男性劳动力,没事的时候,他就得跟着母亲去种菜、喂猪。
王发所在的沧源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村寨搭建在大山里,头顶的天空被山峦遮蔽,村里人大多靠种地和养猪为生。村里孩子就读的小学也建在山上,两层高的教学楼拔地而起,装着学前班和一至四年级。读书是他们走出大山的唯一希望,但是王发的成绩并不靠前,村里也少有孩子能顺利读高中、大学的。
尽管还没见过网球,也不知道打网球究竟是怎样的运动。王发还是决定跟着张晓洪走,因为只要加入他的俱乐部,就能离开这座大山,去往昆明,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年12月31日,王发正在进行队内比赛。新京报记者汪畅摄
被选中之后
来到昆明之后,10名佤族少年一练就是一年。
昆明的训练场地在室外,只要不下雨,都是训练日。每天早晨6点已经在出早操了,他们要一直打到傍晚。最开始是发球和抛球,一个筐里到个球,王发和伙伴们得不停地重复动作,直到打完五六筐球。长达86米长的网球墙和地面形成倾斜角度,上面画着一个又一个圈,王发和伙伴们被要求对着圈往墙上打。
一天下来,训练时间长达10个小时,起码得挥拍多次。很快,王发的手掌上就长了一层茧。
练网球费鞋,孩子们的鞋子总是练着练着就破了。张晓洪说,从8岁打球到现在,王发几乎每个月都得换一双新鞋。网球的线也总是断,一开始是教练换线,后来断线的次数越来越多,他们就把换线的技能教给了孩子们。
墙旁边的几个集装箱,就是他们的宿舍。这里的条件并不算优越,除了床和运动器械,其他的几乎没有,洗漱需要去外面的公共卫生间。夏天没有空调,为了消暑,孩子们只能拿身体贴在墙上降温。
高强度的训练让孩子们萌生过退意。王发偷过懒,打累了,就找借口说自己要去上厕所。他也想过离开这里,队里的一个小伙伴曾经找他密谋逃离。然而两个人还没动身,就被张教练知道了,他们被教训了一顿之后,计划不了了之。
年12月31日,野象俱乐部总教练张晓洪在场边指导两位队员。新京报记者汪畅摄
第一年训练结束时,孩子们不满的意愿达到了高峰,他们都觉得太累了。等到春节放假回家时,十个孩子商量好,都不再回去训练。最后,张晓洪只好回到沧源县,把他们一个个劝了回来。
为了让孩子们真正接受打网球这件事,张晓洪想方设法地让他们爱上网球。每天晚上睡前,他都要去给孩子们讲网球的故事,李娜、费德勒、纳达尔等知名球员挨个讲过去,有时还会放他们的比赛视频,他总是说,“中国会有第二个李娜!”孩子们听得入迷,慢慢也开始爱上了网球。王发对费德勒格外感兴趣,他有时缠着张晓洪,让教练讲了一遍又一遍费德勒的故事。为了激发孩子们的胜负欲,张晓洪还决定每周举办一次队内比赛,只要赢了,就可以获得一件喜欢的玩具。
然而一年多之后,队伍里还是有人离开了。张晓洪说,有个孩子家里缺了劳动力,家里一定要把他叫回去干活儿。于是孩子放下了球拍,拿起了喂猪的饲料。有一次张晓洪回沧源县,偶遇了这个孩子,他站在猪圈旁边,一言不发地望着张晓洪哭。
张晓洪有时会拿这件事“教育”孩子们,“如果你们回去,就跟他一样只能在村里喂猪。但在这里,就算没能成为职业网球运动员,但以后还能当网球教练。”过去,正是凭借着做网球教练,张晓洪的收入成倍增长。对于从大山里招募来的这些免费生,张晓洪想过他们的未来,“最不济就是去当网球教练。”这样的收入,起码不会让他们继续挣扎在贫困之中。
“年练了天,年练了天......”张晓洪熟记着他们的训练时长。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他们有了一些成绩。当初挑中的10个佤族孩子还剩下7个,他们之中有6个人获得各类青少年比赛的全国冠*。在年全国青少年网球积分排名系列赛上,总积分前4名中,有3名来自这个俱乐部。
在比赛和活动的现场,王发见到了越来越多的网球运动员。尽管他最喜欢的球员是费德勒,但年时,当他见到来自中国的李娜,这位夺得大满贯的网球运动员鼓励他继续加油,王发受到了很多鼓舞,他开始常常在训练时为自己加练。也正是那一年,在青少年网球巡回赛中,12岁的王发获得全国总决赛男单冠*。那一年,他在全国积分排名位列前三。为此,张晓洪还奖励了他一部手机。
他越来越自信了。现在,在队友白思晨印象里的王发,是那个网球场上所向披靡,总在赢球后大喊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