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澳网首日开赛,赛况平稳,冷门不多。不过,唯一出战的中国选手王蔷却没能斩获胜利。
对手埃拉尼毕竟是前TOP10、大满贯亚*,落败也在情理之中,只是王蔷在先下一盘和决胜盘4-1领先的大好局面下被对手以2-66-46-4逆转,确实有点可惜;当然网球比赛被逆转也是家常便饭每天都在发生,只是这场失利也意味着中国女网选手陷入了可怕的开年魔咒——从澳网热身赛到目前为止的五场比赛,所有中国选手都在距离胜利非常接近的时候功亏一篑。
这个所谓“魔咒”当然更是一个巧合,一来五场比赛的样本显然不够推导出什么统计学规律,二来这几位中国选手也都曾打出过荡气回肠的逆转大战。这篇文章更多是对一直以来中国网球选手培养的一些反思建议,当然也有包容和理解。
首先我觉得,一场比赛的落败,哪怕是惜败,归根到底是实力问题。起码赛前我们对比赛结果也是没谱的。所谓实力不仅仅包括力量、旋转、角度、移动这些“硬实力”,更包括战术策略、心理素质甚至见识修养这些“软实力”。
选手的硬实力体现得特别直观,更容易被注意到也易于量化评估,无论在选材还是对选手的训练培养都放在首要地位,观众也更容易对硬实力强的选手产生好感。
软实力往往在比赛中也起着和硬实力同样重要的作用,至少这些被逆转的比赛多半都是软实力层面的问题。然而很不幸,中国选手的选材一直奉行着一套自己的标准化流程,在这套流程里,我们选手软实力的发掘、培养和训练方面摆在了比较次要的位置。
甚至不少人都觉得,依托身体素质的硬实力天赋更重要,而战术能力和心理素质都是依靠后天弥补的。可真相是,虽然成年后比赛经验和阅历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软实力,但软实力同样也有着天赋和早期培养的天花板,这需要在选材的时候就多加考量,在青少年时期就努力开发这方面的潜能。但很显然,中国选手的培养在这个层面做得显然有所欠缺。
中国选手的共同特点都是基本功扎实,底线稳定,颇有“硬实力”。但是如果你经常看巡回赛,就会发现很多国外选手打球奇形怪状,甚至有些人连击球动作都怪异“丑陋”,哪怕不是一流高手,也能稳稳立足在职业巡回赛,靠的就是过人的软实力。就比如战胜王蔷的埃拉尼,发球球速被我们的球迷嘲笑,双误离谱,然而几乎所有中国选手都曾败在她的拍下,甚至被她的下手发球玩得团团转。
看着这些颇有硬实力的中国选手,大家多半是惋惜的。如果能配上同等的软实力,她们的上限该有多高啊~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变通”的民族了吧,我们的文化很喜欢千方百计寻找规则的漏洞,找捷径。但是反而在选手培养上如此死板,让选手早早失去了个性和特色。
一定程度上在传统的体育模式里,运动员从走上职业道路,就并不是在为自己打球。他们需要为自己的运动队,自己的省市负责,成绩再好需要为国家甚至全国人民负责。在这样的重重责任之下,运动员的培养只能遵从被证明过的最安全有效的培养模式,谁会愿意为怜取那一点点个性而承担责任呢?
可是从这点上说,我又很心疼中国选手。有人说外国选手为自己的生计打球压力大,但我觉得当你每次上场时,除了为了自己,你的胜利还关系到那么多人的功名利禄,关系到全中国球迷的喜怒哀乐,那种感觉或许更透不过气来。
很多人今天拿现在的中国选手对比李娜谈差距,其实大家也都知道李娜也是托生于体制内的,早年间她在场上的局促和单一也是历历在目的,被逆转的惨痛经历也不少。
但是李娜最终的成功需要感谢她性格中叛逆的成分,让自己一直在努力摆脱掉“原生体制”的桎梏。这从她接受采访时就能窥见一二,无论是强调打球首先是为自己,还是反击自己无须对球迷“三叩九拜”,她其实很早就通过语言上和体制的松绑为自己减压,这背后蕴含着很多启示和智慧。
虽然语言能力并不等于运动能力,但是语言能力展现了一个人的思维反应能力和思想格局,某种程度上是软实力的一种指示剂。但采访这么多中国选手,说话妙语连珠生动有趣的真的不多。优秀一些的选手会因为他们见过更多的场面而有所改善,但年轻运动员几乎是清一色的羞涩词穷。这特别值得我们反思,尤其一些冉冉升起的新星,现在给她们的松绑或许还来得及。
最后我想说,中国选手,期待也好、失望也罢,某种程度上舆论的减压挺重要的。想想当年中国女排的换帅风波,其实每个教练也都是有些资历的好教练,但是都在舆论的重压下还没来得及施展就被赶下了台,而郎平的成功也是因为她的资历让大家给了她更多尝试的时间。
那么,王蔷年初跟新教练合作的时候教练也说,合作的效果不会立即展现,希望大家可以给他们更多的时间磨合试错。我觉得,少安毋躁,给王蔷更多时间,也给中国网球更多的时间吧!
-END-
有感触,点个“在看”
有共鸣,欢迎“留言”
不错过,设置“置顶”
点击最上方蓝色字体“十八般网球”
→点击右上角“…”
→点选“设为星标”
刘星宇tenn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