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童期是强闻博记的最佳时机
人们常说,新生的婴儿像一张白纸,从儿童的后天思维的发育角度来说,这个说法是准确的。婴儿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开始,才真正进入后天有相的环境中,后天的意识与智识才从无至有逐渐启动。
婴儿的后天思维系统就像一张白纸,可塑性极强,接受能力极为活跃。
研究表明
从0—3岁的三年中,婴儿大脑的突触联络已经完成60%,每1岁增加近20%;
3岁以后,开始变慢而减缓速度,每1岁成长约10%,到6岁完成至80%;
从6岁至8岁这一阶段,发育速度又再减慢,每年成长5%,8岁时脑部的发育达到了90%。
无疑儿童具有强大的后天学习能力,特别是婴幼儿更是意识形成的黄金时期,当外界具备足够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刺激,意识所管辖的眼、耳、鼻、舌、身等各种器官的功能就会逐步发达起来,刺激得越多,大脑突触连接越丰富,发展得也越快。
婴幼儿对一切充满好奇,有着强大的探索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因此,在儿童期,特别是婴幼儿时期,家长与教育者需要充分利用孩子强闻博记的特点,提供充足的智识发展信息,努力创造上善的成长环境,对自身的言行楷模作用充分重视,并将大量符合善正德的信息、知识传递给儿童,充实他们的知识储备。
2.儿童期是习性养成的关键时期
儿童后天意识的成长过程,是对后天有相世界的认知过程,也是学习与这个有相世界进行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定的模式,包括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这些模式就是习性。
习性意识形成后则内化为智识的一部分。习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今后的生活方式、为人处世的方式,对一生的健康、命运都有影响。
一生中绝大多数习性的养成,都是儿童期伴随着大脑的发育、意识的成长而形成的。
因此,儿童期是习性养成的关键时期,家长与教师只有一方面对儿童进行耐心细致的引导、训练,及时纠正不良言行于萌芽状态;另一方面自身保持恒定的良好言行的示范,才能为儿童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性。
亲亲姐姐与打桌子的思考
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这件事情发生在澳大利亚的一个岛上的度假村,那时我在那里担任翻译。
一天,我在大厅里,突然看见一个满脸歉意的工作人员,正在安慰一个大约4岁的小孩,饱受惊吓的小孩已经哭得筋疲力尽。
问明原因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那天小孩特别多,这个工作人员一时疏忽,在儿童的网球课结束后,少算一个,将这个小孩留在了网球场。
她发现人数不对时,才赶快跑到网球场,将那个小孩带回来。小孩因为一个人在偏远的网球场,受到惊吓,哭得十分伤心。
不久,孩子的妈妈来了,看见了自己哭得惨兮兮的小孩。
如果你是这个妈妈,你会怎么做?
是痛骂那个工作人员一顿,还是直接向主管提出抗议,或是很生气地将小孩带离,再也不参加“儿童俱乐部”了?
都不是!
我亲眼看见那个妈妈,蹲下来安慰自己4岁的小孩,并且很理性地告诉他:“已经没事了,那个姐姐因为找不到你而非常紧张,并且十分难过,她不是故意的,现在你必须亲亲那个姐姐的脸颊,安慰她一下。”
当时我看见那个4岁的小孩踮起脚尖,亲了亲蹲在他身旁的工作人员的脸颊,并且轻轻地告诉她:“不要害怕,已经没事了。”
……
在这个故事里,孩子的妈妈是个替别人着想的人,孩子在事情发生之后,顺着妈妈的思路,把对自己恐惧害怕情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