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温暖立春 陶瓷行业春未来_陶瓷
据资料统计,2010年仅佛山就有20多家陶瓷企业倒闭,较有声誉的“圣陶坊”就是在去年11月底关门歇业的。 冬天冰雪摧折,自然祈盼春日的惠风和畅、天朗气清。立春之后,身处这个行业,内心的寒意似乎并未稍减。岁末年初,对新年展望、寄寓憧憬成为例行之事。即便回回落空,仍不能减却殷殷之情。早在2008年,“陶瓷行业的冬天已经来临”的观点已经在行业内流传,也许在这个春天才会让人有特别深刻的感触。 金融海啸之劫,让中国多少正在发育的企业就此陷入冬眠,多少锋芒外露锐气十足的企业就此含光敛影。“狼来了”的呼叫,不再是教导的寓言,而是鲜活的现实。艰难时局之中,有人看到的是危机,有人看到的是转机。陶瓷产业置身中国市场的前沿阵地,也面临着严峻的产业危机。这意味着又一次洗牌的到来,产业格局势必又将在激荡中再一次发生深刻变化。陶瓷企业所面临的困局,不单是产品的推陈出新,品牌的强力塑造,企业的形象美誉,更为重要的是涉及整个经营模式的革新;笔者以为,接下来的“十年代”,将是中国陶瓷企业由传统发展模式向现代发展模式的蜕变和升华。 这个庞大而驳杂的话题,我将逐步展开阐述,贡献一得之见。这里所谈论的,乃是陶瓷企业在立春之后的“过冬策略”。 陶瓷行业在风光三十年之后,面临一个阴晴不定的发展局面。刚刚过去的2010年,这边厢东风吹战鼓擂,节能减排、拉闸限电、房产调控,一轮轮紧锣密鼓未曾稍歇,那边厢隔空叫阵,反倾销贸易摩擦不绝于耳、人民币升值的吁求震耳欲聋。经济危机的阴霾尚未远去,一团团压城的黑云又席卷过来。 单以房地产来说,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陶瓷作为附在房地产上的一层皮,与其命运息息相关。从中央到地方,房地产调控*策打出一记记组合拳,让持续升温的房地产市场骤然降温。民意的指望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将逐步实现理性回归,大中城市的房价将会受到银根紧缩和物业税开征的影响而下滑。过去价格泡沫越大的城市,房价下调的幅度越高。因此,预估今年新楼建设的速度将会减缓,国内陶瓷卫浴产品销售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尤其是上半年。 若再加上出口外销方面受到国外反倾销以及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形势变得愈加凶险。据资料统计,2010年仅佛山就有20多家陶瓷企业倒闭,较有声誉的“圣陶坊”就是在去年11月底关门歇业的。 外部环境不佳,行业发展同样未臻完美:科学发展程度不高,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升级的目标远没实现,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和提高行业生产经营集中度的任务相当艰巨,等等因素同样成为陶瓷产业发展的短板。解决这些短板,对企业而言,其实也是一个准备“过冬棉袄”的过程。一次次危机让人意识到,“过冬棉袄”并不一定非要在冬天快来了才去准备,而要把这种“过冬思维”贯穿到企业发展始终,所谓“居安思危”,要有完备风险管理体系和长效危机应对体系。也只有经过冬天的蛰伏与蜕变,企业才能进一步强筋壮骨,蓄势待发,在春天来临的时候蓬勃生长。 长远来看,中国陶瓷行业还有二三十年的好日子,这个可能性极大,但也难保有个波折。也许一股寒潮够不成冬天,也许这只是一阵子的“倒春寒”,然而经济发展之规律,就像周期运行的大自然一样,具有循环、渐进的特性;灿烂春光,终难恒久,晴雨更迭,乃是常态。御寒的棉袄无法速成,但保持警犬般敏锐的嗅觉、并能以狡兔三窟的智慧应对这场珍珑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