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本期专题为“神经调控专题”,医院神经外科张建国教授和医院张世忠教授对《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定位中的作用》一文点评。
神经调控专题1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定位中的作用(徐欣,凌至培,余新光,潘隆盛,崔志强,毛之奇)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与成果推广(Z)作者单位:北京,医院神经外科
通讯作者:凌至培
目的:丘脑底核(STN)是帕金森病(PD)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的主要靶点,使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可以准确地发现STN的感觉运动区,提高治疗精准度,提高DBS治疗效果;但多通道微电极记录的方法和风险目前介绍的比较少。现通过10例帕金森病STNDBS手术中应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的方法,探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的精准定位作用与风险。方法:年10月至年5月10例帕金森病患者在STN-DBS手术中,应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4~5个通道),同步使用评分法记录,结合宏电极刺激结果,选择最终置入刺激电极的通道,比较术前预设的放置靶点与最终放置靶点的不同,测量通道的长度。结果:不同的通道显示了不同的神经元放电模式以及其放电的强度与长度。比较最后电极植入通道与术前的预设中心靶点显示:左侧STN:放置中心位置6例,非中心4例,其中前方2例,外侧1例,内侧1例;右侧STN:中心位置5例,非中心5例,其中外侧4例,内侧1例,STN感觉运动区的通道长度:左侧STN感觉运动区信号长度为(4.85±1)mm(3~6mm),右侧STN感觉运动区信号长度为(4.83±0.7)mm(4~6mm)。10例患者手术中未见出血并发症。结论:10例患者中选择预设靶点即中心靶点的比例只有50%~60%,有40%~50%的患者最终放置植入电极的位置与预设的靶点不同。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可以覆盖整个STN,通过记录其电信号并分析比较,可以准确显示出STN的运动区域,选择最佳的通道植入电极,提高DBS治疗的效果;未见明显的出血并发症。因此多通道微电极记录是DBS手术中一种可以提高精准定位,同时也非常安全有效监测的方法。◎医院神经外科张建国教授:微电极记录在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靶点定位中的作用和价值已经得到公认,但多通道微电极记录的应用一直存在争论。目前,即使欧美运动障碍疾病中心也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应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且多采用前中后三通道居多;文献报道四通道以上的术后并发症明显高于三通道以下的,且有统计学意义,主要表现为增加出血的风险以及精神症状和心理障碍。
毫无疑问,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可以提高靶点定位的精确度,值得借鉴;本文的结果和文献报道也说明这一点,多通道结合术中运动诱发试验可以明确最佳针道,从而提高手术疗效。本文采用4~5通道微电极记录STNDBS治疗帕金森病,其中有一半的通道选择非中心通道,表明了多通道记录的价值,结果显示术后效果好且没有出血等并发症,这与术前设计路径和病例数较少可能有一定关系。
大多数中心采用的单通道记录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术后效果,准确的更换针道更能显示术者丰富的经验,文献报道更换率为20%~40%左右,因此每个中心可以根据多种因素灵活掌握来选择单通道或多通道,毕竟殊途同归。
◎医院张世忠教授:
丘脑底核深部脑刺激术(STN-DBS)是目前神经外科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最常用的手术方式。研究表明,STN-DBS不仅在改善患者的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等运动症状方面的长期效应显著,对一些非运动症状如疼痛、焦虑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已有多项研究证实,DBS术中将电极植入STN的感觉-运动区其术后临床效果最佳,因此深入探讨如何在术中精确、有效的确定STN感觉-运动区则显得尤为重要。
术中微电极记录技术是功能上确认核团性质的“金标准”,多通道微电极记录技术(记录电极根数≥3)相比单通道微电极记录技术(记录电极根数=1)而言,不仅可根据术中记录到的神经元放电情况对不同核团进行初步判定,而且还能对同一核团的不同亚区进行功能鉴定,从而可根据不同微电极记录神经元放电的情况选择最佳植入针道进而最终完成颅内电极的植入,实现DBS效应最优化。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中心采用的是单通道微电极记录技术确认核团位置,而国际大型DBS植入中心则多采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技术,国内相关多通道微电极记录技术研究较少。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回顾性分析10例帕金森病患者术中应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技术的情况,通过比较术前预设的放置靶点与最终放置靶点的差异,结果表明,多通道微电极记录技术在确认STN感觉运动区概率及选择最佳植入针道等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且未见出血等并发症,这对DBS术中精准电极植入提供了关键的技术保障。
2微电极记录与影像技术联合应用对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最佳刺激治疗位置的研究(郭松,庄平,李建宇,张宇清,李勇杰)作者单位:北京,医院北京市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
通讯作者:李勇杰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脑深部电刺激(DBS)术最佳刺激靶点的位置。方法:40例PD患者接受立体定向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术中通过微电极记录采集神经元电活动,埋置脑深部电刺激器,术后复查电极位置,通过影像资料和电生理数据,确定电极尖端坐标,并计算电极各触点坐标,以及电极针道中STN上下边界和中心点的坐标。结果:最佳刺激触点中心坐标的平均位置与STN上边界坐标的平均位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TN上边界区域为DBS治疗PD的最佳刺激位置。3立体定向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治疗书写痉挛的疗效评估(李建宇,张宇清,庄平,李勇杰)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作者单位:北京,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北京市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
通讯作者:李勇杰
目的:探讨丘脑腹中间(Vim)核毁损术治疗书写痉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微电极引导下左侧丘脑Vim核毁损治疗书写痉挛患者47例,其中男32例,女15例;年龄15~64岁,平均(28.9±10.7)岁;病程2~21年。在术前和术后,采用书写痉挛评分量表(thewriter’scrampratingscale,WCRS)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全部患者毁损手术当时症状就明显改善,肘部、腕部和手指痉挛明显缓解,写字的流利程度和速度明显提升。其中2例患者(4.2%)出现一过性的右手指尖麻木;另有3例患者(6.4%)出现一过性言语不流利;上述并发症在3个月内完全恢复,没有永久性并发症发生。术后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3个月;结果显示,患者的症状改善稳定;其中有3例患者失随访。另外,有1例患者因症状反复,再次行丘脑Vim核毁损术,术后症状改善明显。结论:丘脑Vim核毁损术治疗书写痉挛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4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难治性癫痫(附25例报告)(林久銮,孙朝晖,张冰清,王海祥,宋宪成,刘一鸥,丰倩,徐成伟,柏建*,周文静)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计划)(CB);清华大学自主项目(THJ01)
作者单位:,北京,医院癫痫中心
通讯作者:周文静
目的:研究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适应证选择、手术方法、术后程控及疗效。方法:年11月~年7月医院癫痫中心对25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行迷走神经刺激术,术后给予程控管理控制癫痫发作;并通过随访回顾性分析术后疗效。结果:术后随访患者4个月~7年,其中癫痫发作频率减少达McHughⅠ级6例、Ⅱ级12例、Ⅲ级4例、Ⅳ级1例、Ⅴ级2例。手术前后癫痫发作频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迷走神经刺激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方法,其治疗效果可以随着参数的调整和时间延长而增强,并可以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认知行为和生活质量。5脑室线性结构变化与严重意识障碍疾病的相关性研究(陶庆霞,杨艺,何江弘,夏小雨,张昊驹,王植海,孙恺,王勇,王翀)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ZRHM)
作者单位:潍坊,潍坊医学院(陶庆霞);中国医院医院神经外科(杨艺,何江弘,夏小雨,张昊驹,孙恺);医院神经外科(王植海);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王勇);医院神经外科(王翀)
通讯作者:王翀
目的:评价脑室线性结构在意识障碍(DOC)患者诊断和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年1月至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院的20例DOC患者,由两名主治医师根据CRS-R评分量表将患者分为无反应觉醒综合征组(UWS)和微意识状态组(MCS)。另选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患者MRIT1图像的结果,测量数据并探索这些测量指标与CRS-R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UWS组和MCS组的Huckman值和第三脑室宽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PDI指数和脑室指数则低于对照组(均P0.05),除Evans值外其余各指标在UWS组和MCS组之间差别也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uckman值和第三脑室宽度与CRS-R评分呈负相关,而PDI指数和脑室指数则相反。结论:脑室线性结构测量可以用于DOC患者意识水平的评估。论著6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临床经验(江伟,左威,王鹏,曾文,李维新)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作者单位:西安,医院神经外科
通讯作者:李维新
目的:总结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医院神经外科年8月~年12月治疗的9例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或者枕颈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统计并比较术前术后影像学测量指标(改良寰齿前间距MADI,脊髓可用间隙SAC)及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9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的症状均明显改善,MADI明显缩小,SAC明显增加,颈髓角°;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时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复查寰枢椎均达到复位和骨性融合。结论:对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术中寰枢椎复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或枕颈螺钉内固定术可以有效进行寰枢椎的融合,固定效果良好,缓解脊髓受压,改善了齿状突游离小骨及寰枢椎脱位导致的神经功能症状。7FRK通过抑制ERK信号通路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金戈,石琼,张道为,王*,蔡畅,宋旭,周秀萍,于如同)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编号,,,)
作者单位:徐州,徐州医学院研究生院(金戈,张道为,王*,蔡畅);神经系统疾病研究所(石琼,周秀萍,于如同);医院医院神经外科(石琼,宋旭,于如同)
通讯作者:于如同
目的:研究FRK是否通过抑制ERK信号通路进而影响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方法:应用PolyJet-TM将FRK质粒转染入脑胶质瘤U细胞中,Westernblot(WB)检测转染效率及PERK、ERK蛋白水平的变化,EDU实验观察脑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用ERK抑制剂PD处理U细胞,WB检测细胞中FRK、P-ERK、ERK的蛋白水平,EDU实验检测脑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WB检测显示FRK质粒转染成功,过表达FRK使U细胞增殖能力降低。过表达FRK降低了P-ERK的蛋白水平,但对ERK总蛋白水平无影响。与对照组相比,ERK抑制剂PD组P-ERK的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但对FRK的蛋白水平无明显影响。ERK抑制剂PD处理后,脑胶质瘤U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结论:FRK可以通过抑制ERK的活性,从而降低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8复合手术室在脑动脉瘤夹闭术中的运用(曾春,张施远,蒋永明)基金项目:四川省卫生厅科研课题()
作者单位:医院神经外科
通讯作者:张施远
目的:探讨术中造影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采用复合手术方式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使用了术中脑血管造影技术(iDSA)辅助进行动脉瘤瘤颈夹闭。结果:所有患者的动脉瘤均得到妥善处理。有3例患者因iDSA发现瘤颈残留而重新夹闭;1例患者因iDSA发现分支血管误夹而重新夹闭;1例患者因术中未能完全夹闭瘤颈而二期行介入栓塞术。结论:iDSA能够准确判断瘤颈是否完全夹闭,以及是否误夹分支血管。复合手术的意义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脑血管手术;对于脑动脉瘤是一项安全可行的,以及疗效确切的治疗策略。9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和无效的面肌痉挛患者的再手术治疗(梁维邦,徐武,陆天宇,戴宇翔)基金项目:南京市卫生局科研课题(LB-2)
作者单位:南京大医院神经外科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或无效病例再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对32例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的面肌痉挛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并再次行手术治疗。分析术后复发的原因,观察再次手术后的疗效。结果:再次手术后31例患者治愈,其中28例患者即刻恢复,3例患者延迟恢复;1例患者抽搐未消失。术后早期出现面肌瘫痪者9例、耳鸣5例,2个月内均恢复,1例患者发生永久性听力障碍。术中见,首次手术放置的Teflon棉巨大致密,直接压迫面神经根部17例;责任血管遗漏4例;减压不充分11例。结论:再次手术前对复发病例进行安全性评估,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再次手术是可行的;再次手术的疗效确切,但手术难度较大。责任血管的遗漏及减压不当是导致复发的主要原因。10间接血管重建术治疗成人烟雾病(蔡瑜,顾威庭,李锋,贾丕丰,赵卫国)基金项目: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课题(40292)
作者单位:上海,上海交通大医院北院神经外科(蔡瑜,顾威庭,李锋,贾丕丰);上海交通大医院神经外科(蔡瑜,赵卫国)
通讯作者:赵卫国
目的:探讨脑-硬脑膜-血管融合术(EDAS)治疗成人烟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医院北院神经外科年1月~年6月收治的25例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2岁。以缺血为首发症状者19例,出血为首发症状者6例。根据Suzuki分型标准,Ⅲ期14例,Ⅳ期8例,Ⅴ期3例。术前常规行血管造影明确诊断。所有病例均接受EDAS手术。术后6个月复查DSA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本组25例患者,行左侧EDAS手术9例,右侧EDAS手术16例。术后6个月复查,再次接受对侧EDAS手术3例。(1)新生血管生长:术后6个月DSA复查,25例患者中血管重建有效率为85.7%。(2)术后神经功能症状改善:术后6个月复查,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标准对25例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估,脑缺血组神经功能改善明显(P<0.05),脑出血组神经功能改善不明显(P>0.05)。25例患者平均随访3.2年,1例缺血患者术后有短暂脑缺血发作,未伴有神经功能缺损表现;脑出血患者未有再出血发生。结论:EDAS创伤小,手术并发症少,对成人缺血型烟雾病有一定的疗效。11高血糖对脑挫裂伤进展恶化和预后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曹德茂,朱劲龙,武永康,齐文涛,王友伟,彭爱*)作者单位:扬州医院(医院)
通讯作者:武永康
目的:探讨脑挫裂伤进展及预后与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例脑脑挫裂伤患者按血糖水平分为血糖升高组及血糖正常组,分别于伤后6h内及24h内行头颅CT检查,观察CT变化及预后,对两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的脑挫裂伤进展程度,以及预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高血糖明显加剧脑挫裂伤的进展,加重脑挫裂伤损伤患者的预后。监测血糖有助于临床对进展型脑挫裂伤病情的评估,及时反映病情进展,进而指导治疗和对预后的预测。12创伤性大脑前动脉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张列祥,郑晶,陆海,高行德,周威,丁宇,牛晓旺,刘景德,李建,姜宁)作者单位:宿迁,医院医院神经外科
通讯作者:郑晶
目的:探讨早期诊断和治疗创伤性大脑前动脉动脉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创伤性大脑前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受伤机制、临床表现及头颅CT或MRI的特征性表现。患者早期行CTA或DSA检查,早期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并进行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