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弦理论业余和职业及顶尖高手之间的差距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可以治的好吗 http://pf.39.net/bdfyy/bdflx/190522/7157873.html

关于作者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美国作家,著有小说《无尽的玩笑》等。他参加过环球旅行,写出来的文章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不过,网球一直是他喜欢的事情。他自视颇高,虽然打到15岁就知道自己无法成为职业选手,可他始终觉得自己能和职业选手对阵。直到他亲眼看到一位世界排名79位的选手,才明白自己根本不是对手。

关于本书

这本书是华莱士关于网球的五篇特写。在书里,他回忆自己少年时打网球的空间感,描摹美国网球公开赛的盛况,写费德勒这样半人半神的高手。他也写到了排名之内的网球高手的专注、技术水准和职业精神,他说网球就是一种苦修。这些随笔,能唤起你打网球看网球的热情。

核心内容

你可能听过一句流传很广的话,以大家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还轮不到谈天赋的地步。在职业网球选手那里,大家努力程度之高,任何懈怠的人都没有出头之日。在这种环境下,一个天赋略高一点儿的人,才有机会成为顶尖高手。但他也需要将自己的天赋转化为本能,能够做到百分之百地自在,能够靠直觉、肌肉记忆、自主的意志做动作,在令人窒息的压力下也能做出最合理的选择。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我们要解读的作品叫《弦理论》,别紧张,这不是一本理论物理的著作,而是一本讲网球的书。书名中的“弦”,说的是网球拍子上的弦。年,比尔·盖茨曾经推荐过这本书,他说,这不是一本物理书,但你在火车上或者飞机上看这本书,书名会让你显得非常聪明。比尔·盖茨还说作者妙笔生花,这是很准确的一个评价。这本书的文笔就像传奇网球选手费德勒挥拍一样,技法娴熟。

不过,这本书可不是教你怎么打网球的,而是通过网球这项运动,带我们看到了从低到高的两段“距离”:同样做一件事情,业余选手和职业选手之间的距离有多大;职业选手和顶尖高手之间,产生的距离又在哪里。

本书的作者叫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是美国很著名的一个作家,他写小说,也会应杂志社的邀约,写一些文章。书中第一篇文章叫《旋风谷的衍生运动》,写的是华莱士少年时打网球的经历。华莱士住在伊利诺伊州,那里总是有很大的风,会对网球的球路产生难以预判的影响,文章题目里的“旋风谷”指的就是这个。华莱士13岁到15岁期间,算得上是美国一流的少年网球选手。华莱士写了他对空间的感觉,一个人从事体育运动,对时空的感受就会有异于常人。华莱士又喜欢数学,所以在这篇文章里他经常用数学概念来解释网球。

本书一共收录了华莱士写网球的五篇文章,刚才说了,第一篇是讲他少年网球选手的经历。书中第二篇文章,叫《伤我心的特蕾西·奥斯汀》,这篇文章很像是一个读书笔记。特蕾西·奥斯汀是一位天才女子网球选手,年她在美国公开赛上拿到了冠军,那时她刚刚16岁零9个月,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美网冠军。年,她17岁零3个月的时候,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女选手。年,奥斯汀再次夺得美网女单冠军。但两年后,她21岁的时候就因为伤病过多选择了退役。奥斯汀退役之后,在别人的帮助下写了一本自传。华莱士读了这本自传,觉得很没意思,所以他这篇文章,讨论的就是为什么顶尖选手的自传不好看?奥斯汀拥有特别戏剧性的人生,是平凡生活中的大英雄,可为啥写的自传都是家长里短的琐碎事?这篇文章讲的就是华莱士的这个困惑。

书中第三篇文章,题目很长,叫《网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伊斯的职业艺术性堪称有关选择、自由、局限、愉悦、怪诞以及人类完整性的典范》。这篇文章是年为《绅士》(Esquire)杂志写的,所以这个拗口的题目有可能是编辑加上的。文章写的就是迈克尔·乔伊斯,这位世界排名在前以内的一个网球选手。为什么写他,我们稍后再说。迈克尔·乔伊斯作为运动员并不出名,后来他当了教练,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教练,训练出来的选手是莎拉波娃。

书中第四篇文章写的是《美国网球公开赛的民主和贸易》,是对美国网球公开赛进行的一次特写。第五篇文章叫《亦人亦神的费德勒》,题目已经说明了它的主旨,那些顶尖高手中的顶尖高手,是半人半神的,能达到这个级别的选手其实很少见,足球里的马拉多纳,拳击里的阿里,篮球中的迈克尔·乔丹,网球中的费德勒。华莱士想捕捉的就是半人半神的费德勒身上的那种神性。

以上就是《弦理论》这本书中收的五篇随笔,我们简要地介绍了这五篇文章写的都是什么。那我们的解读,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着重说说他写迈克尔·乔伊斯这篇。华莱士打过网球,他13岁到15岁在伊利诺伊州算得上是一流选手,虽然后来没有走上职业选手的道路,但他一直打网球,算得上是业余高手。而迈克尔·乔伊斯是世界排名前的职业高手。我们第一部分就来说说,业余高手和职业高手之间的区别。

我们解读的第二部分,来说说职业高手与顶尖高手之间的区别。能达到职业高手的水平,就已经相当不容易了,但他们再怎么努力,碰到半人半神的选手也很难取胜。半人半神的选手似乎有一种非常玄妙的天赋。

北京工体的观众席上,有一句标语叫“文明观赛事,理智对输赢”。其实,观看体育比赛,真的很难做到冷静客观,从来都是带着强烈的感情,带着自己的心理投射的。华莱士写这本书,也是非常主观的,他把网球写得很美,能唤起你看网球、打网球的热情。希望我们的解读也能有这样的效果。

业余高手VS职业高手

好。我们进入第一部分,业余高手和职业高手的区别。我们先扯远点儿,聊一聊武侠小说。金庸小说《天龙八部》,开头写的是无量剑东宗与西宗之间的比剑,两边谁打赢了,谁就可以在无量宫居住。然后又出来了四大恶人,四大恶人里面的老三南海鳄神、老四云中鹤,武功比无量剑高出好多。四大恶人中的老大段延庆,比老三、老四的功夫又高出很多。《天龙八部》第一本读完,里面功夫最高的是鸠摩智。这鸠摩智算是《天龙八部》里一等一的高手了,能和他较量的是丁春秋啊,少林寺的高僧啊,乔峰,以及后来成长起来的段誉和虚竹。按我们读武侠小说的经验,都知道先出场的人,功夫一定不高。武侠小说是有层级的,越到后面出来的人,功夫越高。《笑傲江湖》里的青城派、《射雕英雄传》里的江南七侠,都是垫场性的人物。《天龙八部》的英雄大会,《倚天屠龙记》里到少林寺救谢逊,那才是高手大决战呢。

我们不妨这样来比较,无量剑这类练武的人,其实是体育比赛中的业余选手。他们平时就开一个道观,做点儿农活,采点儿草药,也练练武功。到四大恶人这个级别,才算职业选手,但也只能算是排名前的职业选手。到了鸠摩智,就算得上是世界排名前十位的选手了。金庸的武侠小说,很多都在写主角的成长经历。郭靖一开始很笨,但后来是绝顶高手,张无忌、段誉、虚竹,都是因缘际会,经过磨炼,慢慢成长为绝顶高手的。唯有乔峰,上来就是绝顶高手,乔峰怎么练的?书中也有交代,一句话,练武的奇才,什么武艺上手就会,练两天就比师傅还厉害,这是天神一般的人物。所以乔峰,有半人半神的属性。我们扯远了,回来说网球。

华莱士看迈克尔·乔伊斯打球,是在年6月的加拿大公开赛上,这是ATP巡回赛的一站重要赛事。ATP是职业网球联合会的简称。网球中的一流赛事是所谓的“四大满贯”,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法国公开赛,温布尔登公开赛,美国网球公开赛,下面就是ATP巡回赛,加拿大这一站算是比较重要的一站赛事。世界排名前十位的一流高手,如桑普拉斯、阿加西是种子选手,不用参加预赛。而乔伊斯这样当时排名世界79位的选手,要先进行资格赛,打三轮比赛进入前八名才能获得参加正赛的资格。

来参加资格赛的选手,如果第一场就输了,第一轮就被淘汰了,那你一分钱也挣不到。你飞到加拿大蒙特利尔的路费、在当地的食宿,都要自己掏腰包。资格赛第一场就输了,那你这次比赛就亏钱了。我们理解职业网球,就应该从这里开始。你是以网球为职业的,你要靠打网球、打比赛挣钱,那么你就要赢。

如果在资格赛中赢了一场,进入第二轮,好,你将获得美元的收入。进入第三轮,收入翻倍。进入正赛了,你就可以将自己在蒙特利尔的食宿报销了,能参加正赛的选手,组委会是报销食宿的。在正赛中打第一场就输了,你可以获得美元,打到第二轮被淘汰,你可以获得美元。打到决赛,你可以挣到25万美元。

如果你是顶尖高手,世界排名前十,你就可能获得出场费,只要你来参加比赛,就能先拿到20万美元,因为这些选手是赞助商需要的。如果你是世界排名前60的选手,你一般就能获得ATP巡回赛正赛的资格,食宿有人管,你来参加比赛,第一轮挣五千,第二轮挣一万。如果你排名在世界前位到前位之间的,你会有机会参加资格赛。自己掏腰包来打资格赛,进入正赛,开始挣钱,没进入正赛,飞到下一站,参加下一场资格赛。

在蒙特利尔现场,聚集着很多职业网球选手和他们的女朋友,可能比观众还多。第一轮和乔伊斯对阵的是一位加拿大当地选手,现场观看比赛的只有90个人,这90个人还大多是那位加拿大选手的亲戚朋友。乔伊斯资格赛的第二轮是对一位奥地利选手,这次只有四个观众。乔伊斯获胜,而那位奥地利选手当天夜里就从蒙特利尔飞到波兰,参加另一场比赛的资格赛。这就是职业网球选手的生活。正是这几百名在ATP排得上号的职业选手,构成了网球这项运动金字塔尖的那部分。

华莱士描述了这些网球选手健壮的身体,其中一位叫赫拉塞克,身高1米88,有着东欧人的冷酷眼神,像地狱卫士一样让人不敢靠近。他看赫拉塞克打球是在练习场上,即便是在练习,他就已经打得足够好,脚步移动准确,挥拍自如,落点精准,像一位艺术家在随意地临摹。这位赫拉塞克的排名在世界前60名到80名之间,一般能参加正赛,但打到第三轮就会被淘汰,赫拉塞克一年靠巡回赛的奖金能挣30万美元。如果加上广告、表演赛,职业生涯差不多能挣万美元。世界排名前,巅峰状态是接近世界前十。职业生涯挣万美元,这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但在电视上,你很难看到这个级别的运动员打比赛,电视上更多的是在转播排名前十的选手打球。

华莱士少年时打过网球,在伊利诺伊州也拿过奖杯,成年后也打球,心里难免会比较,觉得自己可以和职业网球选手一战。但现场看了赫拉塞克打球,看了迈克尔·乔伊斯打球之后,了解到乔伊斯那种极度的自律和专注,类似于苦行僧一样的职业态度之后,看到了自己跟职业选手之间巨大的鸿沟。迈克尔·乔伊斯第一轮资格赛的对手是加拿大人,一位大学里的网球选手。华莱士评价说,这场比赛就是一场高水平的屠杀,看起来身强力壮的猎食者被另一个体型更大、气力更猛的猎食者撕成碎片。至于他自己,不是说打不过,是没的打。一是职业选手几乎没什么失误,高手之间过招还会有失误,高手和低手过招,高手不会有失误,你不可能靠对手失误得分。二是他们球速快,落点深,换句话说,你可能根本接不到球。

华莱士说,少年网球选手能不能达到职业选手那个层级,有很多因素,身体条件、训练条件等等,但还有一个关键的地方是见识。他说他14岁时,认识到自己的上升空间有限,虽然知道国家级别的比赛能产生更多的高水平选手,但那里的比赛什么样?水平之高,难度之大,超过了中西部一个州里少年高手的想象。你必须获得地区冠军,才有资格去参加高级别的比赛,去见识那些高水平选手什么样。而后可能非常残酷地认识到,你怎么改进,也打不过别人。就像那位加拿大选手,不可能打得过迈克尔·乔伊斯,而乔伊斯不过是世界排名第79位的选手。

79这个排名高不高呢?如果从顶级高手的角度看,当然不高。但知道打好网球之难的华莱士认为,这已经是很难得的体验了。在迈克尔·乔伊斯身边,有很多年轻的美国选手,在年都进入了世界排名。他说,你想象一下,在某个领域,你周围都是世界前的人才,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实际上在网球之外,或者说在体育之外,你很难获得这种体验。这种体验大概很像你是Google工号前一百内的程序员吧。

以上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少年时打过网球的作家华莱士,到加拿大蒙特利尔看了几天的资格赛,资格赛观众寥寥,但那些世界排名在79位,在多位的网球选手,还是向华莱士展现了职业选手与业余高手之间的巨大差异。少年选手要打网球,要经历一山更比一山高的境界,许多人没爬几座山就已经没力气没本钱了。要想在某一个领域做得好,先要知道最好的人做成了什么样,没有这个见识就很难进步。

职业高手VS顶尖高手

下面我们进入第二部分,窥探一下职业高手中的顶尖高手。美国最早搞体育直播的一位前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原始人结束一天的劳作,围着篝火聊天、跳舞、饮酒作乐,体育比赛就是现代人的篝火。关于体育比赛的现场,这大概是最具诗意的一句描述。如果你现场看过足球,看几万人如痴如醉地为了足球呐喊哭泣,你一定会赞同这句描述。

但网球比赛的现场氛围和足球不一样。买一张票进入网球中心,你会看到在好几块场地上同时有几场比赛进行。好的网球中心,比如温布尔登,会有大草坪、大屏幕。你可以买点儿草莓,坐在草坪上看看大屏幕,到练习场看看哪个明星在训练。观众席上的礼仪也比足球场上讲究。你不能发出声音,如果迟到了,只能在运动员休息时入场。如果你踢过一段儿时间的足球,你肯定对足球比赛更有热情。如果你业余时间也打网球,那你肯定能在网球比赛中看到更多门道。华莱士这本书第五篇文章是对费德勒的一篇特写,写作于年,如今十多年过去,费德勒快40岁了,他在四大满贯上的胜场纪录还在延续。

华莱士说,看电视转播会损失很多东西,只有在现场,你才能感受到职业选手发球速度之快,击打网球时力量之大。他写费德勒这篇文章,题目叫“亦人亦神的费德勒”。他说费德勒是罕见的、超自然的运动员,这类运动员看起来都像是不受物理法则限制的。比如传奇的篮球运动员乔丹,似乎就是能悬浮在空中一秒,摆脱了地球引力的控制。比如拳王阿里,似乎就是能在拳台上使用出凌波微步漂浮。而费德勒呢,向他飞去的球,似乎就是受到他意志力的影响,悬停了一下,速度慢下来了,让他能从容地击打。费德勒的“移动轻盈”“挥拍优雅”这些描述,就是因为来球变得慢了。

费德勒和瑞典网球明星比约克曼在温布尔登曾经交手,失败的比约克曼非常有风度地说,我有机会在球场最佳角度观看了费德勒打球。就是说他是费德勒的对手,这是看费德勒打球的最佳角度。随后费德勒也很有风度地说,网球的确变大了,像是保龄球或者篮球,打起来更容易了。其实我们很难了解顶尖运动员这种时空感受。比如我们看冰球比赛,冰球在冰面上移动速度非常快,眼睛跟上球就相当不容易了。假想我们在网球场上,对面是一个职业高手,发出了一个时速接近公里的球,20多米长的球场,网球在0.5秒内就飞到你面前,这时候我们能看清来球就不错了,再谈什么手眼协调,步伐移动,都来不及了。

实际上,平常人很难体验到时速接近公里时那种视觉上的变化。如果你试驾过高性能的轿车,可能会有所体会,汽车时速达到、,超过,你的视野会越来越狭窄。那种变狭窄的过程,会让你害怕,两眼发直、手心冒汗。我们用开汽车这个体验,来想象职业网球高手、冰球高手那种对空间和速度的感受。费德勒肯定不能让飞来的球悬停,但他的预判能力、他的肌肉感知力,能让他从容地面对来球,选择非常合理的方式把球打回去。

所谓肌肉感知力,是通过复杂而快速的反应系统控制身体的能力。有许多词都是描述肌肉感知力的,比如感受、触碰、形状、协调性、手眼协调、优雅、控制、反应能力等等。华莱士说,少年网球选手的训练就是捶打肌肉感知力,这种训练需要你在十来岁的时候,把醒着的全部时间都献给网球。费德勒13岁进入瑞士国家网球中心训练,16岁开始征战少年比赛。职业选手都是这样训练的,排名世界前的网球选手,在肌肉感知力方面都极其有天赋。而费德勒之所以是费德勒,就在于他这方面的天赋比那些职业高手还要多一点儿。

这种肌肉感知力的训练,让我想起一个日本剑道的故事。说有一个少年,拜一位剑术大师学剑,大师让少年去帮厨,少年就在厨房里打杂。可这位大师呢,没事儿就闯进厨房或者躲在厨房的角落里给少年刺上一剑,这位少年在厨房里干了三年活儿,终于练出了警觉和肌肉感知力。大师说,好,你现在可以学剑了。这个学剑的故事,看起来有点儿苦修的味道,而华莱士这本书想说的是,职业网球高手的训练,就是一种苦修。

回头我们再来看华莱士这本书中的第二篇文章,《伤我心的特蕾西·奥斯汀》,这个天才少女在不到17岁的时候成为美网冠军,但她这本回忆录絮絮叨叨,没啥意思。华莱士说,他总忍不住要看那些体育天才的回忆录,想看他们怎么谈论自己的天赋,结果无一例外的失望。他说,我们这些不具备运动天赋的旁观者,才能看清运动员身上的那种神圣天赋并且将它表述出来,而那些具有运动天赋的人,只负责把天赋展现出来,他们自己对这种天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倒不是“不闻不见”是这种天赋的代价,而是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就是这种天赋的精髓。一个过于在意自己一举一动的人,在几万观众面前,在巨大压力面前,会变得浑身僵硬、呼吸困难,头脑恨不得分成两个,根本就不能正常地做动作。许多资质一般的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就是这样表现的。而那些天生的运动员,能够做到百分之百地自在,能够靠直觉、肌肉记忆、自主的意志做动作,在令人窒息的压力下也能做出最合理的选择。

心无杂念,这是体育比赛中的一句陈词滥调。但是像特蕾西·奥斯汀这样的运动员,从十岁起练的就是心无杂念。华莱士读了奥斯汀小姐的回忆录,一方面觉得没意思,一方面也得出结论说,这种天才运动员不会在回忆录里解释自己的天才,因为这种天赋的一部分精髓就在于对天赋的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把那种天赋转化为一种本能。

结语

好了,以上就是我们对《弦理论》的解读,华莱士眼中的网球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再来总结一下这期的内容。

第一,体育是那种显而易见能分高下的事情,赢了的站着,输了的躺下,一目了然。我们在各个领域总说这个是大牛,那个是大神,网球世界很简单,世界排名多少,冠军多少,大满贯冠军多少,正是这种高下之分,赋予体育极大的魅力。观看体育比赛,写体育文章,也做不到完全的客观,正是带有情感,带有自己投射,才让华莱士这本写网球的书,有别于一般的体育报道。

第二,在业余选手,少年选手和职业高手之间,有巨大的鸿沟。世界排名前,前的网球选手都有苦行僧一样的自律,有极棒的身体条件,有极专注的职业精神。而少年选手能不能跻身于职业选手的行列,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他少年时的见识,他必须打到地区级别的冠军,才能更上一层楼,见识更高水平的选手,参加全国比赛,参加世界级的比赛。在这个过程中会淘汰大批少年选手,有幸进入世界前的选手,就已经拥有了难得的体验。

第三,在职业高手之中,还有顶尖高手,在顶尖高手中还有更顶尖高手。这类运动员实际上是很少见的,他们身上具备了某种神性,可以称得上是半人半神。篮球的乔丹,足球的马拉多纳,拳击的阿里,冰球的格雷斯基,高尔夫球的泰格伍兹,网球的费德勒等等。这类选手拥有的天赋比别的高手还要多一些,许多时候,人们都用不符合物理规律的玄学来解释他们的成就。在我们面对这些顶尖高手时,能清楚地看到他们真是天赋异禀,而在他们自己看,那不过是他们的本能,像吃饭呼吸一样平常,在极大的压力下,他们也能凭借本能和直觉来展现自己的能力。这就是神一般的顶尖高手与一般的高手之间的区别。

如果你对网球感兴趣,我也推荐你去看看原书,这本书的电子书我们也同步上线了,搜索书名就能找到。在原书里,你会看到华莱士怎样用他的文学性语言和极其理性的态度来谈论网球高手和网球技术。这本书真的能唤起你打网球、看网球的热情。

撰稿:苗炜工作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