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快人心90年前中国女子篮球队出征日本 [复制链接]

1#

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观念对女人的束缚是非常深的,直到清末时期,随着西学的东入,女性的地位才逐渐得到提升,而女性地位的提升也意味着女性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将会逐渐享有本应享有的一切权利,包括婚姻自由、接受教育和工作等。

因此,自清末时起,中国各地陆续出现了供女子读书的新式学堂,而伴随着新式学堂出现的则是女子运动会的开展。

中国近代史上,有公开报道的女子运动会是年的务本女学运动会,不过,这期间的运动会大多以游戏、唱歌和跳舞为主,而竞技类项目几乎没有。也因为此,很多学者将这一时期的女子体育称之为“女子美育”。

务本女学运动

而“美育”真正向“体会”快速发展则是在新文化运动以后。

如果说,新文化运动之前推行的女子运动是为了解放女子思想、“废缠足”、“兴女学”,那么新文化运动之后的女子运动就已经开始上升到强体魄,振国威这一层面了。

还记得毛主席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吗?毛主席认为国家积弱与国民体育匮乏有很大关系,而加强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魄则是国家从积弱走向强大的重要因素,所以,他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得到了但是很多人的极大认可,包括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陈独秀。

毛主席关于体育的论断也反映出了当时国内体育思想的一种转变,很多思想开明之士纷纷发表关于体育的文章,助推体育之风在国内的传播。

所以,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体育风气为之一振,包括女子运动也开始从“美育”向“体育”发展。

于是,在那段时期,各地很多高校、女校纷纷组建运动队参办各种运动会,这其中一位名叫陆礼华的女子于年在上海创办了两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她认为“繁荣我中华民族,必先健壮其母亲的体格。中国妇女的健康,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子孙万代”,因此,陆礼华决定以创办女子体育学校的方式来增强中国女性同胞的体质。

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以邵锦英、杨品刚、龙竞雄这样球技高超的选手被陆礼华选入了学校组建的女子篮球队中,以下简称“两江女篮”。

与现代女篮不同的是,当时女子篮球赛采用的是美国人为女子定制的比赛规则,而这一比赛规则把“女子天生体质弱小”作为首要考虑标准,所以当时女子篮球赛的对抗并不激烈,甚至运动量也非常小,这就造成了女子篮球的水平迟迟不能提高,但两江女篮不同。

陆礼华早年就曾就读于体操学校,她对体育尤其是女子体育有一个非常深刻的认识,所以当两江女篮组建后,她就一直坚持采用男子篮球规则来训练两江女篮,也因为此,两江女篮在日后才能大杀四方,因为当时采用男篮规则训练女篮的只有两江女篮。

自两江女篮组建后,球队多次参与国内比赛,甚至还曾跟各大高校、各地的男子篮球队进行过对抗赛,虽然输多赢少,但球队的技术却得到很大的提升,这为日后东征日本做足了准备。

不过,在国内与男子篮球队进行对抗也令陆礼华和队员们承受了一些本不该承受的非议,那就是中国传统观念的“男女有别”。

像年与上海交大男子篮球队比赛后,有人便很尖锐的批评道:“新兴之男女对比篮球,颇引起非议,男赛员之姿态与表情,往往异常,女赛员有时仰面滑倒,或男女跌在一处,尤惹起拍手哗笑声,其不堪情状,尤在数百男女挤在一细小游泳池内之新怪状上。”

事实上,这种批评的声音并非少数,就在比赛后的第二天,《大公报》上也有人发表了相关看法:“篮球作为一种剧烈运动,活动范围又小,运动员间冲突之机会甚多,稍一不慎,即致滑倒或跌在一处,男女共同运动,若网球运动,实无不可......”

除了《大公报》之外,当时的中华体育协进会也发布了一则通告,通告是这么说的:

敬启者,查男女体格之构造,强弱迥异,对于接触剧烈之篮球比赛,势无对敌之可能,既无女子生理上所许,更不符体育提倡之本意。

大家可以看看,不管是民间个人,还是舆论或者官方,都对两江女篮的这种超前的体育思想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和讽刺,什么“男女强弱迥异”,什么“生理问题”,他们打着为女性健康着想的旗号,倡导的还是男女有别的守旧思想,而这种思想所折射出来的,依旧是对女性的贬低,对此,陆礼华非常清楚。

所以,为了彻底打破这一传统守旧思想的束缚,她不惜变卖家产,以高昂的价格聘请教练,以男子篮球的规则和科学的方法去训练两江女篮,目的就是为了让两江女篮的竞技水平达到国内甚至世界一流,而这一目的隐藏之下的是陆礼华更大的追求与抱负,那就是她希望能够带领两江女篮走出国门,用在国际比赛上取得的优异成绩来打破国内民众对女子篮球的不屑与歧视,甚至要改变女子在国内处于弱势地位的现状,提高广大女性的地位。

可以说,两江女篮首开中国男女两球对抗之先河,也引领了中国女子篮球的竞技水平,在当时,两江女篮就是中国女篮的代名词,这支球队代表了中国女篮的最高水平,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陆礼华女士的辛勤付出!

年,因为当时的两江女篮已经转战了北京、广州、武汉、天津、杭州等各大城市,且所向披靡,所以陆礼华萌生了出国比赛的想法。

当时陆礼华将出国的第一站选在了日本,对于这一选择,虽然陆礼华对外宣称是“以期于求艺,得收切磋之进步,胜败利钝,非所计也”,但谁都知道,陆礼华根本不是要切磋球技,而是要拿小日本开刀了。

那时候虽然还未爆发“九一八事变”,但中日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紧张了,日本此前多次威逼北洋政府签订各种卖国条约,还曾在日本公然杀害华侨华工,如此种种,北洋政府虽然一味地屈从于日本的淫威,但民间反日情绪却日益高涨,以致于中日之间的任何交流、比赛都被两国百姓视为国家层面之间的对抗。

所以,当陆礼华决定率队前往日本切磋比赛的消息传到日本后,日本很快就给予了回应,表面上日本人欢迎她们的到来,但实际上是颇为不服的。日本人认为中国女人不自量力,这一狭隘心理从日后她们背地里做出的一系列小动作就能看出来,而且很多日本高校女子篮球队和日本商会也都纷纷向两江女篮下了战书,这让两江女篮更不可能放弃。

两江女篮东征日本既已成事实,那么接下来她们就要全力备战了。

对于两江女篮的水平,陆礼华充满信心,但此时摆在陆礼华面前的最大难题却是经费问题。两江女篮前往日本需要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而这笔费用单靠陆礼华是难以筹齐的,所以她便以校长的身份请求政府能够给予支持和拨款,但令陆礼华想不到的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因为惧怕日本不仅拒不出资,反而横加指责和恐吓,甚至大骂两江女篮是“好高骛远,想跨东海,真是胆大妄为.......”

面对政府的指责,陆礼华并没有气馁,万般无奈之下的她只好动身北上去找张学良,寻求他的帮助。

张学良本身是非常支持中国的体育事业的,在主政东北的时候,他还曾斥巨资大办运动会,非常重视体育教育,所以当陆礼华找到他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并带头向两江女篮捐款。

张学良非常佩服两江女篮出征日本的勇气和决心,在他的带动下,两江女篮很快就筹到了前往日本的费用。

对于这笔来之不易的收入,两江女篮使用的非常节约,在她们赴日比赛前,队员们只有两个篮球可以使用,一个是训练用的,另一个是比赛用的,比赛用的篮球队员们都用猪油涂得油光,这样就可以防止皮子干裂及雨水的侵蚀,延长篮球的使用寿命。

年4月25日,陆礼华率领8名队员登上了开往日本轮船——长崎丸号,跟随他们通行的是上海《申报》的著名记者黄寄萍,在日本比赛的那段时间里,都是黄寄萍及时的将比赛结果和现场情况传递给国内。

两江女篮抵达日本长崎后,事先得到消息的日本华侨、留学生上千人早已等候在码头边,他们手持鲜花和彩旗,给予了队员们最热烈的欢迎,虽然比赛还未进行,但他们却将队员们视为英雄般的人物,而身在异乡面对同胞们如此热情的迎接,陆礼华和队员们也都激动的留下了泪水。

然而,就在队员们准备前往旅馆先行休息的时候,她们却被通知长崎女子师范球队已经准备好了,比赛于当天下午立即开赛。

很显然,这是日本人的有意为之,两江女篮的队员们虽然疲惫,心中也充满了怒火,但还是咬牙同意了。

两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创始人陆礼华

但就在开赛之前,日本方面却提出了第一个不公平的要求,他们要求使用日本准备的分量较轻的篮球,而两江女篮坚持要求使用标准篮球,最后双方各退一步,标准球和日本篮球各用半场。

篮球问题解决后,日本方面又提出了一个过分的要求,开赛时要先升日本国旗,唱日本国歌,但陆礼华坚决反对,为了体现公平,她要求两国国旗同时升起,在陆礼华和队员们的极力争取下,日本方面最终同意了两国国旗同时升起。

陆礼华和两江女篮的队员们不惧日本,坚持抗争的勇气与当时国民政府畏惧日本的胆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至今想来,真是极大的讽刺!

规则定好后,比赛正式开始,这是出征日本后的第一仗,两江女篮们展现出了高超的篮球技术,他们没有给对手一丝机会,摧枯拉朽的取得了胜利。

首战告捷后,两江女篮愈战愈勇,很快便取得了三连胜。

中国女篮三战全胜的消息很快传遍日本,她们用精湛的球技挫败了日本人的傲慢。

强国先强身,在两江女篮队员们身上,日本人看到了与中国传统小脚妇女不一样的风采,虽然他们不愿承认,但两江女篮队员们所展现出的这种风采和强大的体魄的确令日本人自愧不如,他们更不解,曾经弱不禁风的中国妇女何以能够成长至此?

东征日本的两江女篮队员合照

某位企业家曾言,一个国家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女人,对此,故史君是比较相信的,如果中国的妇女都能像两江女篮那般铁骨铮铮、英姿飒爽,何愁百姓不强,国家不强?

虽然在比赛前,陆礼华一直试图将这次出征日本宣传为“中日两国的友谊赛”,但接下来的比赛中,除了日本人,众多中国人也前来观赛,相比于赛场上的对抗,观众席间的对抗显得更为激烈,于是,一场场“友谊赛”也完全变了性质。

据当时的报道称:在场观战者千余人,吾国留学生手执国旗,呐喊应援,甚为出力,日本方面,亦掌声时期,声势浩大,双方对峙,空气极为紧张......

两国观众的剑拔弩张令所谓的友谊赛成为了一场场国与国之间实力的较量,甚至是战争,赢得一场比赛甚如赢得一场战争,足以扬眉吐气,这是日本人对中国人长久以来的压迫的再升级,更是中国人遭受日本人长久压迫后的一种激烈反抗!

正如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华侨在比赛后对队员王兰所说的那般:“我到过许多国家,在国外经常听人说中国是‘东亚病夫’,我很痛心,很气愤,却无可奈何,今天,你们打败了日本,大长了咱中国四万万同胞的志气!我代表老一辈华侨,老一代海外游子向女篮队员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你们给我们这些旅居海外的二等国民争了口气!”

说完这番话后,老华侨再也抑制不住泪水,大哭起来。

刊登在杂志上的两江女篮著名球员龙竞雄

虽然,几场篮球赛的胜利很难改变当时中国的积弱现状,但却能够在精神上给予长久以来遭受日本欺压的国人哪怕是一点的安慰,甚至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并非是自欺欺人,而是中国饱受列强欺辱已经太久太久了!四万万中国人迫切希望能够摆脱当时的困境,他们希望能够昂首挺胸的站在这个世界上,不用再遭受不公平,甚至是死亡的威胁!

而两江女篮也在同胞观众的鼓舞和影响下,将一场场比赛当作生死战来打,但奈何日本人心胸狭隘,在此后的几场比赛中,他们的几支队伍竟然联合起来对两江女篮实行车轮战,甚至还曾以“邀请两江女篮游玩”为由,提前消耗队员们的体力,然后立即宣布进行比赛。

如此种种,造成了两江女篮有三场失利,另有一场不得不弃权,但即便如此,两江女篮依旧取得了六场胜利。

若以今天的角度再去看待当年的那次东征之行,也不得不承认,两江女篮出征日本极大的鼓舞了国人士气,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而两江女篮的队员们也在这一场场比赛中,也渐渐明白了何为“体育强国”。

东征日本的两江女篮队员合照

日本之行后,两江女篮又先后奔赴其他国家进行比赛,在腐朽昏聩的民国时代,她们已然在无形中以自己的方式承担起了挽救民族的重任。

谁说女子不如男?两江女篮巾帼不让须眉,虽已过去80年,但她们的故事必将继续被传承下去,经久不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